说到运城当年风光无限的国企,地洗涤剂厂无疑是其中一个,且是特别能引发集体回忆的一个。
作为合洗行业的佼佼者,那些年该厂生产的日化系列产品,运城鲜有哪个家庭没用过吧!
地洗涤剂厂,全称是运城地区合成洗涤剂厂,前身是一家建于1971年的校办工厂,即地区化工试验厂,当然,按现在来说,则又是南风日化厂的前身。
原位于西环路76号(现西城墙路)的洗涤剂厂,初期以生产“银湖”洗衣浆(一种浆状洗涤剂)为主,兼搞烷基磺酸钠、硫化镧等化工产品的试制。
改革开放后不久,最早也是盐化局人的吴同安,凭着敏锐的经营头脑,瞄准盐池这一化工原料重要基地的资源优势,于1980年颇具胆识地承包了化工试验厂并自任厂长,且将厂名改为洗涤剂厂。
自此以后,该厂在吴同安这位河东改革先行者的带领下,走上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振兴之路。
1980年10月,运城洗涤剂厂建成年产5000吨洗衣粉生产线且一次试车成功,1981年4月正式投料生产,所生产的首批产品百花牌高级洗衣粉一上市即受到用户好评,并同天津口岸和山西省外贸局签订出口合同,以及开始打入广州市场。
同年,另建成5000吨元明粉生产线,形成了洗衣粉、洗衣浆、元明粉三大产品为主的产品阵列,从而丰富了产品线。
1982年至1983年两年间,该厂几经扩建和技术改造,产能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,洗衣浆年产提至5000吨,洗衣粉提至10000吨,仅1982年出口的“百花”“蝶花”牌洗衣粉就达四百余吨,每吨可为国家换回300美元外汇,而光明牌高级洗衣粉还成为我国首款打入东欧市场的日化产品。
据1983年年末的一组数据显示,运城洗涤剂厂年产洗衣浆、洗衣粉合计12637.8吨,年总产值1462万元,在运城市(今盐湖区)全年工业总产值100万元以上的重点单位中位居第四,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千万级企业。
同时,该厂当年度拥有职工950人,设有12个科室,5个车间,1个汽车队,在地属企业中颇具规模。
优质的产品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,也是赢得用户信赖的关键,运城洗涤剂厂在生产过程中狠抓质量,并不断引进新设备新工艺(图三为1984年投资546万元引进的意大利全套三氧化硫连续硫化设备),所产的洗衣粉,自问世以来,就以色白、粒匀、芳香、效高等特点,备受国内外用户好评,畅销国内19个省市,远销海外8个国家和地区,产品屡获殊荣。
如1983年,“金猫”牌洗衣粉被评为省优质产品,“A·A”牌洗衣粉被国家轻工部评为一级产品,1985年,“太阳”牌洗衣粉被评为地优良产品和省优质产品。
与此同时,该厂先后被评为省级劳动竞赛先进企业、省质量管理一级企业,厂长吴同安本人还获得了山西省优秀企业家的荣誉。
在此期间,该厂还积极研发新产品,以1985年的银湖一1型金属净洗剂为例,便是一种“以水代油”清洗农机零部件的新型节能产品,具有去污力强,价格较低,携带方便等特点,使用时将固体状的净洗剂与水按重量3~5:100混合,经搅拌均匀后即可用于清洗。
依靠科学的管理体系、先进的工艺设备、雄厚的技术力量,时至1988年,该厂已先后开发出“百花”“蝶花”“金猫”“光明”“A·A”“太阳”“河东”“蜜月”“雄狮”“金菊”“洁力王”等不同规格15个牌号47个花色品种的洗衣粉系列产品(“奇强”品牌也是在此期间创建),年产合成洗涤剂50026吨,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,年产值14185.13万元,销售收入8893.5万元,利税1178.1万元,也可谓是该厂的巅峰时刻。
而此时,厂区面积达70亩之大,职工已有2064人,21个科室,15个车间,主要设备262台,固定资产1119.5万元。
产品质量是通向市场的基石,更关系到企业的生存,毫无疑问,这是硬道理。
1989年8月,八万多吨的金猫牌洗衣粉因质量问题被中央电视台曝光,引发全国的退货潮势不可挡,不仅对企业信誉造成严重影响,而且造成其他新货也发不出去,积压了大量的资金,进而,银行开始催债,一时满城风雨话“运洗”。
1990年年底,红极一时的运城洗涤剂厂面临破产的危险,只好宣布停产放假。到1991年年底,该厂已严重亏损,且资不抵债。时至1995年年底,运城洗涤剂厂正式宣布破产,由运城盐化局收购,自此,辉煌近十载的运城洗涤剂厂成为历史。
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,运城洗涤剂厂在吴同安的掌舵下,乘风破浪,勇创新高,为运城国营企业竖起了一面旗帜,并在九十年代初期外资纷纷抢滩国内日化市场之前,成为国内合洗行业的明星企业。
然而,在市场经济大潮中,由兴而衰的“运洗”,却终在质量管理方面遭遇滑铁卢,委实令人唏嘘,尽管质量问题或许也只是表征。
回顾“运洗”,感慨尤多,真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坚持质量第一的主题,唯此才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王道。
(部分资料参考自《运城市志》《河东盐池志》,部分图片翻拍自《职工文艺》,特此致谢!)
作者:马圀青
责编:张国平
备案编号:运城网信A00236号